你的位置: > 上海篱笆网 > 国内资讯 > 打通人才流动是协同发展的关键

打通人才流动是协同发展的关键

发布于 2017-08-21 16:02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在人才培养环境、人才拥有总量、人才创新能力以及人才上升通道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束缚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孵化发育及创新活力的连片涌现。比如说,从人才培养环境来看,京冀两地在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上之比约为5:1,在研究机构数量上之比更高达40:1;从每十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来看,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分别为31499人、17480人及7296人,其中,北京是河北的4.3倍,天津是河北的2.4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合理、有效、有序流动是缩小地区差异的重要途径。

  一、大局意识不可少。明确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人才一体化的重要前提。然而,产业和人才的一体化并非仅仅是市场的力量所能为的,需要三地具有大局意识,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区域分工与合作上达成共识,在功能错位中形成产业的差异化格局,从而实现以“功能链”带动“产业链”的转移、以“产业链”带动“人才链”的转移。

  二、价值效应做引导。一直以来,经济因素对人才的流动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经济领域,促进京津冀人才的互通与流动既需要注意孵化和培育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等节点城市,创造出与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相匹配的人才需求,更需要进一步强调对劳动价值和知识价值的认可,全方位地激发创新活力和流动动力。

  三、人文环境要拉齐。人才在自身诉求上与普通劳动力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公共服务质量和潜在发展机会的较高要求上。然而,目前由于京津冀三地财政支出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从而造成了三地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人才交流环境等方面均存在明显落差。

  四、配套政策待整合。为了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京津冀需要尽快形成既具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又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人才服务综合配套体系,这就需要对户籍、住房、薪酬、税收、社保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措施进行整合。整合后的配套政策体系既要有利于区域外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又要有利于区域内人才的配置与再配置。目前,在配套政策方面,京津冀需要在统一人才认定标准、人才流动社保转续、医保异地报销和实时结算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流动成本需下降。在微观层面,促进京津冀区域内的人才流动还需要将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降至较低的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一些外部环境的优化,诸如政府部门之间的衔接、手续办理上的创新、交通规划上的协同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

  六、共享机制待构建。促进京津冀人才流动见效最快的一种方式就是人才的共建共享共管共用。信息化建设是人才共享的基础,通过数据库建设,大力推动人才在招聘、培养及流动等各个环节线上线下的融通;加强人才合作培养,共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推动产学研的三地结合;创新多样的人才共享模式,通过项目式共享、外包式共享、候鸟式共享、兼职式共享等多种方式,实现人才在三地的互通共享。尹德挺

最多关注
  • 今日
  • 本周
  • 年度